以党代会精神为引领 推动美育工作创新 ——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开启工作新篇章

  • 2020.04.15
  • 基层动态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建设美育特色学院,创新美育教育,把国学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凸显学院办学特色,把建设书香校园和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高雅的言行气质作为工作重心,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感情,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学美育教育,传承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具体操作中,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美育教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等方面营造美育氛围,注重学生的参与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挖掘、优化、整合我院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院各部门以及与社会的联动,形成校内校外合力关心美育教育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育人氛围。

image.png

——加强国学美育课程建设。加强面向我院全体学生的国学美育课程建设,开设国学通识课并作为限定性必修课,重点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课程。课程设置:一是编写特色的校本通识课教材——《国学修养》(暂定名),教材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中华传统礼仪”“中国古代四大艺术”,课程设置40课时(每周2课时)。通过学习儒家(孔子、孟子)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心和进取心;通过学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培养学生的自然心,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元曲,培养和提高学生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吟咏诵读,学会从意境、情感、语言等多角度欣赏古典诗词,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打好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促进大学生知礼、守礼、用礼的文明习惯,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国学美育课程要融入正式的教学计划,纳入学分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建设高质量的美育在线课程。利用我院北京格局商学平台,同步为学生提供直观新颖的国学和美育在线教育,实现课程资源线上线下融合共享,开阔视野,放大格局。三是加强美育潜在课程建设。校园环境的美化即是美育潜在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我院广播、校园网、微信群、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高雅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形成校园特色文化品位。四是注重美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不同院系和专业可比照“围棋学院”模式,设立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艺术技能课程如书法、古筝、围棋、茶艺等,使之真正成为我院倡导推行的“一生一特长”“一生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典范,通过美育实践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活动。挖掘我院和兴安盟现有国学教育和美育教育师资潜力,成立“兴安学院国学专家团队”(暂定名)。打造《国学修养》精品课程,打造“兴安国学讲坛”特色品牌。依托音乐系、工会、团委、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学院教师、学生专业合唱团、剧社等艺术团体和创作团体,创作诸如《英雄蒋弼仁》《中村间谍案》《五一之光》等原创红色品牌剧目,参与兴安盟大型文艺演出,推动兴安传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在全盟、自治区乃至全国传播,以此提高我院的美誉度及师生、观众的文化美育素养。
——加强学院国学美育教育研究。积极参加自治区及全国高校美育学术研讨会议,紧跟美育工作前沿,发挥我院学科建设优势,积极承担国家、自治区和我院的美育研究课题,依托兴安盟红色、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及我院图书馆、非遗学院等文化艺术研究平台,开展兴安盟地域美育文化专题研究。同时,积极开展跨院校、跨地区的美育文化交流,借鉴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促进我院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等协调发展。
——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我院美育教育资源,带动和指导我盟基础教育的美育实施,延伸对兴安盟中小学、幼儿园美育教育的辐射作用,广泛开展美育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打造几个国学教育和美育教育实践基地,开创高校国学美育讲堂与中小学美育教育合作的新模式,繁荣校园文化,推进兴安盟基础美育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