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品鉴 | 原创美文 一幅草原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评安宁长篇散文《草原十年》
作者:安宁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作家安宁最新长篇纪实散文《草原十年》以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个小镇为标本,从2010年开始,跨越十年,对草原浩荡丰厚的人文密语、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以及草原群众的生活变迁,进行了层层探索和深入解读。 解读从作家十年前的观察拉开帷幕。夜幕降临时,她在飞机上看到呼伦贝尔草原,“宛若浩渺的夜空,繁星点点,深邃无边”。来自齐鲁大地的安宁,头脑像一个空白的文件夹,等待去存放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于是,她以锡尼河西苏木的婆婆家为起点,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记录。起初,辽阔的草原不停地给安宁“上课”:夏天,去诺敏河边流连拍照,误入了只有踏着草墩子才能行走的旱泥塘,挣扎着出来已是两脚泥;跟着婆婆去吃学生宴、走亲戚、购物,草原群众的消费观、生活观给她带来新奇……后来,草原一直牵动着安宁的心,她也目睹了这里的发展变化:草原旅游业兴盛,大量游客造访,草场焕发勃勃生机;牧民在政策扶持下盖起新房,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 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把人生分为自然人生和文化人生,“人生只是一串不断的事情之连续,而在此不断的事情之连续的后面,则各有其不同的目的。人生正为此许多目的而始有其意义”。安宁笔下草原层层叠叠的镜像,并不是单一或繁杂的物质人生的推进,其中每个层面甚至每个细小的缝隙,都映现出历史、传统和现实的精神向度。《草原十年》不仅呈现了草原上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更涵盖了对钱穆先生所言的自然人生和文化人生的深层思考:一方面,放牧、打草、挤奶,喝酒、唱歌、跳舞,劳作和娱乐滋养着传统的草原文明;另一方面,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在同一片草原上长期共同生活的各族群众,一起孕育了淳朴善良的草原风俗,也一起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安宁还发现,这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发自内心地快乐,这份快乐也在感染着其他人。风趣幽默、孝顺勤劳的蒙古族阿妈,靠做列巴养活三个孩子的蒙古族妇女,还有开上出租车,闲暇时间发展旅游业务的贺什格图……安宁敏锐地体悟着草原的律动: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这里每个平凡的生命都在变化,他们迎接挑战、奋力拼搏,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在《草原十年》中,安宁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准的艺术表现力遣词造句,这也让这部作品有了哲思的意蕴和魅力,值得我们去品味。她认为,草原永远有“如同野草般蔓延至整个大地的故事”,因此,她对草原上见到的一切生灵,听到的一切声音,感受到的一切事物,收获到的一切体验,都进行了精准捕捉;对人物、事物的日常姿态和精神风貌,对时空维度中自然生态的细微嬗变,展开了立体的、恰切温和的表述。 面对冬天,安宁吝于笔墨,只写“黑白分明,冷热两极”,而对人情冷暖,她又不吝笔墨,活画出一幅呼伦贝尔草原冬景图。当听到有人意外去世、牛羊生病死亡等诸多悲伤的消息后,她平静地认为:“生命的来与去,不过是自此岸流淌到彼岸,并慢慢沉淀净化的过程”;与孩子们在草原上玩耍时,她又感叹“每一株草茎,都是这世界的焦点,都有着动人心魄的呼吸”。 作为一名观察细致、笔触细腻的作家,安宁总会鉴别出人性深处的光芒,所以她笔下的一切犹如精神密语,闪闪烁烁,构成邈远灿烂的文字星空,而这也正是属于安宁的“文学草原”。正如余光中所言:“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可以说,安宁的《草原十年》是展示呼伦贝尔草原牧民真实生活变迁的一扇窗。《草原十年》作为长篇纪实散文,是一部全方位真实解读呼伦贝尔草原牧民生存姿态的作品,是一部深层次呈现内蒙古奔腾年代的作品,安宁用她敏锐洞微的目光,独立审慎的哲思,绘就了一幅草原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系内蒙古兴安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 内蒙古兴安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文艺评论作品散见于《草原》《百柳》《吉林日报》《内蒙古日报》《北海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