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品鉴 | 让劳动创造幸福成为社会新风尚

  • 2022.02.19
  • 国学活动
【题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思想文化素养。即日起,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将每周三、五、日推出“国学品鉴”专栏,为您推荐草原儿女原创美文,领学红色党史,鉴赏诗词曲赋,共同解读传统节俗。

image.png


劳动创造幸福,是近年来我国社会普遍倡导的人生追求,传承弘扬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价值观,激励公民深化劳动体验,尊重劳动、珍惜劳动、学会劳动,让劳动成为更普遍社会风尚。劳动创造幸福是对社会劳动产品供给与个体生存需求获得关系的崭新概括,体现了新时代社会资源创造与分享的崇高价值理念。
一、劳动是社会基本力量
对于劳动,人们有不少偏见。在中国古代,孔子将劳动者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虽敏锐地发现预测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分工发展态势,但后人竟将它阶级化,不仅未能提升脑力劳动者品味,反而将体力劳动者几近打入地狱,劳力者治于人,体力劳动成了改造人的社会政治手段。在世界经济学史上,马克思将资本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为简单生产劳动和复杂再生产劳动,为人们认识资本积累过程提供了科学视角,但后来的人们也只关注复杂再生产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徒有分类标志,简单生产劳动者很难与复杂再生产劳动者一样,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即使复杂再生产劳动者也经常成为机器生产的附属品。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方式,遵循自然原则作用于环境,适应自然并形成社会与人,利用自然并促进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无论体力劳动,还是简单生产劳动都是更本真、更接近人类的生产过程,更具有人本意义。      
劳动还可划分为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它们同是社会财富创生必要途径,人力资源形成基本单位。劳动是社会人的神圣职责,劳动素质是个体社会性根本标志,转变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品味,完善劳动经营,让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获得并从事适宜劳动,是社会公平和谐必然要求。   
二、劳动的目的是幸福
劳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求而开展的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探索操作活动。劳动创造了原始社会的人,并因人的创造天赋促使人迄今为止的发展。明天和未来的人类也必然在劳动中得到更好的适应与发展。
劳动当它只处于劳作水平时,似乎是一种无奈作为、低效生产,不断被人类幸福渴求所替代。在一些人看来,劳动是为了吃饱、穿暖,为了活着。其实不然,文明社会,人们尊崇劳动的自我生产、类开发价值,社会以法律形式保护人们平等的劳动权利义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生活领域,劳作生产愈益少见,恰恰如此,现代人怀念、眷恋劳作。依现代文明站位考量,即使劳作这样简单生产也充满挑战、智慧、担当幸福正能量,是人类成长发展的过程展示,重要里程碑。人们对年少的向往、故乡的眷顾亦是这样。鄙视劳作、嫌弃劳动是人类的忘恩、忘我。为了维护人间的普世情感,增进早期劳动的人类效能感,人们正在探索挖掘、抢救一些值得回味、还未完全被遗弃的劳作,如非遗项目保护,这也更为纯真地阐释着即使劳作,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祭典意义。   
劳动不会始终处于劳作水平,进化着的、具有智慧的人,体验劳动自我,洞察劳作枯燥、简单、无奈蕴藏的创生希望、创新前景,孕育新的劳动价值,振奋人,鼓舞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历史上,人类使用工具陆续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机器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等不同阶段,工具的每一次改进都是对劳动趣味、劳动创新的发现,更是摆脱劳动窘境、增进劳动自我的勇毅实践。改进的结果劳动过程简化了、劳动成果丰硕了,劳动压力减少了,劳动快活增多了,人类生存能力增强了。劳动就是为了更好生存,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让人类不断获得安逸、安全、奔放体验。社会其他文明,如穿戴、饮食、婚姻、居住、养生、交通、生产组织、分配方式的改善、改进,包括一切文明,无不反映劳动目的、劳动创造,无不反映人类对自身美好实现的趋近与超越。
三、幸福的途径是劳动
人活着并不是目的,如果那样,植物人岂不成了所有人的憧憬。人是有意识能力的高级动物,劳动是人意识的施展,人活着是为了体验自身创造潜能、类存在潜质、人与环境和谐潜力。意识使人劳动,检验并使意识本身更加生动、活泼,促进社会文明持续丰富发展。
确实,我们也发现,一些人不愿劳动,不愿坚持劳动。对不愿劳动的人,我们只能说这种人缺乏社会经验,不体验生存本质。而对不愿坚持劳动的人,我们也只能说这种人不懂得社会文明,不体验人类幸福。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财富靠劳动创造,消费也需文明,不懂得持续劳动、不懂得这一代劳动的创新价值,坐享其福是幻想。维护财富、消耗资产本身是一种智慧,唯有发展的劳动,没有永恒的财富。劳动容易让人联想苦役、肮脏、迫使等痛苦经历,这是剥削社会劳动成果私有化造成的文明创伤,亦或当代少数人对劳动的功利操作,是劳动扭曲。文明劳动坚守以人为本,人至上,其实质始终表现为劳动者自我胜任的智慧策略、变被动为主动的进取精神和创者优存的时代风范,与劳动对象等客体比较,劳动主体始终具有主动性、自觉性,我劳动,我快活。劳动充满智慧,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文明人越劳动,体力越发达,见识越广阔,能力越增强,精神越生动,自我越充满,劳动创造生活的信念越坚定。不愿劳动、不愿坚持劳动以及不擅劳动的人们的存在,也正启示,现代人与劳动的疏远,劳动及教育对新时代社会成员培养成长的必要性。 
复杂生产劳动是对简单生产劳动的扬弃,是对简单生产劳动的创新发展。人只要不失去劳动创造物本性,其活动、探究、求知、创造天赋将永续存在,惟有活动、探究、求知、创造的躯体精神才是人的意识的自由自在,惟有探索、发现、发明、创造才是人活着的真正意义。试想想,当今最简单的劳动,如室内养花、庭院种植、饲养宠物,人们为什么要从事这些劳动?无论养花还是种植、养宠物,起初的幸福感最强,自我幸福,因此产生持续的思想、欲望、想象,进行新的探索、创造,并进一步体验实然幸福。反过来,为什么不养花、不种植、不养宠物了?个体活动能力削弱,幸福感弱了,探索、创新动力没了,劳动兴趣消失,社会生命意义可能也将终止。劳动是人类不断满足自身动机、需要的活动过程,在持续满足动机需要的实践中,躯体及其智慧得到自然的、真善美的进化、改造、提升。劳动是人的精神的物化,是人作为人的基本存在。当今社会,生产方式极为发达,劳动产品极为丰富,即使这样,个体若放弃自我劳动,终将导致其精神匮乏、生存变异。
劳动首先形成物质成果,但远不只物质充裕。劳动创造了人,又远不止人的躯体。人不仅劳动,而且欣赏劳动形成品质,追求劳动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现代劳动的社会意义还在于现代人文精神的激发引领,社会规则制度的和谐完善和具有包容创新能力的社会组织的建构生成。劳动的幸福获得会让人产生持续的、欲罢不能的创造兴趣与热情。劳动创造幸福是对主体意识、创造精神的呼唤,对人的尊重,真正让个体成为自我发展的塑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践行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劳动全面进步时代,幸福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努力避免历史上各类劳动管控的偏见、主观,将劳动作为社会文明进步、财富增长维护的根本渠道,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让劳动成为社会共识,人人追求。
(此文为孟长生教授内蒙古庆祝2022年“国际幸福日”研讨会应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