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品鉴 | 每周一诗二月二日唐代李商隐

  • 2022.03.07
  • 国学活动

【题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思想文化素养。即日起,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将每周三、五、日推出“国学品鉴”专栏,为您推荐草原儿女原创美文,领您鉴赏诗词曲赋,共同解读传统节俗。

image.png

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知识链接】

1.二月二日:蜀地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

2.东风:春风。

3.笙:一种管乐器。它是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的。

4.花须: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所以称为花须。

5.柳眼: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称为柳眼。

6.无赖:本指人多诈狡狯,这里形容花柳都在任意地生长,从而撩起游人的羁愁。

7.元亮井:这里指故里。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

8.亚夫营:这里借指柳仲郢的军幕。亚夫,即周亚夫,汉代的将军。他曾屯兵在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防御匈奴,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细柳营”或“柳营”。

9.游人:作者自指。

10.风檐雨夜声: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

【理解通译】

农历二月初二扁舟江上,春风日渐暖和,听闻有人吹笙歌。如须花蕊,如眼柳芽,各自可爱;紫色蝴蝶,黄色蜜蜂,皆有情意。万里他乡,常想学习陶渊明辞归故里;三年时光,供职在柳仲郢的军幕处。江上新滩不能领悟我的心意,更化作风吹屋檐,夜雨声声。

image.png

【诗文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点名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紧承,写江行游春得到最初感觉和形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固然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而不扬,须以微火和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笙清了。可见“闻吹笙”并非泛语,它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一种暖洋洋的春意。

颔联从所见角度续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刚接触外界事物的一种自然感受,这一联就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蝶、蜂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和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色彩的绚烂。但这一联并非抒写诗人对秾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是表现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只是写得特别委婉而已。前两联极写江南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反衬出自己沉沦的身世与凄苦心境。

颈联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初读似与前幅脱榫,但颔联“各”、“俱”二字,已经暗逗消息,而且前幅越是把春色、春意渲染得充分,就越能引渡到“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淹留”(汉王粲《登楼赋》)这层意思上去,所以前后幅之间是形断而神连。“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写欲归不能的苦闷。

尾联是说,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本联回应“江上行”,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唱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苦之声,在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所以有“新滩莫悟游人(作者自指)意”的嗟叹。本是听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语”,曲折而有致。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境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要把景物写得很美。这春景越美,作者的愁思越浓烈。诗中以乐景反衬愁思,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