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品鉴 | 原创美文:观影疗心 润泽心灵
【题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思想文化素养。即日起,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将每周三、五、日推出“国学品鉴”专栏,为您推荐草原儿女原创美文,领学红色党史,鉴赏诗词曲赋,共同解读传统节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民心理卫生素养及其提升机制与对策”项目组于2022年4月16日至17日举办了全国“新思路,新探索: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论坛”。论坛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致力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可见,实现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是推进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分析“观影疗心”入手,探索心理电影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基本的方法等方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观影疗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多个国内高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得知大学生喜欢观看电影并且认为在观影过程中会获得一些学习或工作灵感的人数达均到80%左右;但经常以电影中某个角色为榜样等问题上均不超过50%。可见,观看电影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问题有促进作用,而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电影必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预示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影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的辅助手段进入我国大学校园,心理电影赏析课在建设健康和谐、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必将日益凸显。
(一)“观影疗心”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电影治疗方法的发明人是英国著名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他在多年前就采用给患者推荐各种艺术影片的方法来治疗他们的心理疾病。由于临床实践成果显著,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在2003年正式认可弗德尔医生的治疗方法,并建议将这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为此,借鉴电影疗法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展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特别是在对心理问题干预和疏导的团体辅导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理电影赏析是运用影视审美教育心理与观众的接受心理相结合能够有效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电影以巧妙的方式化解观众的阻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年如亲临现场一样在享受美的同时,其心理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影响。“观影疗心”产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包括认同、净化和领悟三个方面:认同就是观影者通过观看影视满足自己的某些平日受到舆论和道德禁止、压抑和否定的愿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他人的特征归因于自己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使其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得以舒展。净化是指观影者在作者设定的情景中体验恐惧和紧张的同时,其内心的焦虑被导向外部,超负荷的抑制得到释放,恢复至和谐心态,从而使情感得到净化。领悟指的是观影者的内心冲突因作品的内容而导向外向化,而观影者所由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反过来使作品的内容内向化,这是双向的整合过程。如近期组织大学生观看《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等影片,同学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困苦、慷慨奉献的精神所震撼、被中华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生生不息所感动,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的担当精神油然而生。
(二)“观影疗心”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差距,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尚不完善,专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师资配备和心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有理问题学生的教育需求。而通过“观影疗心”这种既受大学生欢迎,又经济的方式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清自身困境,调解不合理情绪,还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较好效果的教育和咨询方法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也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大学生作为观影者其情绪能够与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产生共鸣,甚至能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开心中的郁结,帮助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对心理问题的学生个性、内在动机和意向、社会人际关系、情感内含及方式、病态情结心理问题、潜意识的投射、个人的自然意向性和规律性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利于心理疏导的整个过程。
(三)“观影疗心”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电影疗法被称之为带指导性的电影赏析,被公认为是具有内隐性、保护性、渗透性等优点的心理问题干预方式。由于大学生具有自尊心强、羞涩隐讳等心理特点,往往不会把自己内心最深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心理医生,因而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在心理问题干预和咨询过程中,讨论共同喜爱的影视故事、情节、角色,有助于咨询双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融洽的交流使心理辅导教师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症结所在。电影演员徐峥在《泰囧》、《催眠大师》和《心花路放》等影片中一路风光后,对于电影的理念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好的电影就像心理治疗,进入角色让自己释放,喜剧获得释然,悲剧进入深渊。”由此可见,影视鉴赏活动净化了心灵、拓展了心理时空,是一种升华了精神欲求、造就了新感性、创造出新主体、建构起新的审美人格的感性满足和感性解放的精神活动。电影影像语言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弥补语言表达的局限,复杂隐讳的情感可以在影片中以独特方式微妙地再现出来,其营造的特定心理气氛,对来访者释放无意识的消极情绪,净化情感具有极大地作用。
二、“观影疗心”有机嵌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
“电影院是放大的心理治疗室或团体心理辅导室。”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找到阻抗、面质、共情、移情、幻觉、梦游、精神分析、满贯疗法、宣泄疗法、强制性失忆等心理元素的大量存在。通过观看电影,大学生不仅从中受到感染,并产生强烈共鸣,尤其是有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能够从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角色看到自己的映射点,促进自己去模仿高尚良好的行为、获得认知转移,解脱消极、压抑的心理困境。
(一)“观影疗心”运用的基本模式。
借助电影中的影像把观影者隐藏于内心尚未表达出来的情绪宣泄外化,使内心冲突在观影者与电影模拟的虚拟世界的互动情境中得以合理解决,使观影者情绪障碍、心理创伤等心理问题得到分析和疏导是指导性心理电影赏析的目的。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要注意做好放映前、放映中和放映后的三个环节。放映前。心理辅导教师要对观影对象进行初步的评估,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影片。放映中。要做好对电影做简要的介绍,包括演员、导演、拍摄花絮、剧情梗概等的“观前导语”准备,以此激发观影者观看电影的兴趣。放映过程中,心理辅导师要随时保持和观影者的互动,观察观影者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引导观影者注意电影之中的细节部分,根据需要随时暂停放映等。放映后。心理辅导师和来观影者讨论,包括询问观影者整个心理感受;讨论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行为反应以及电影故事中的情节,帮助观影者感悟电影故事背后蕴含的人生道理。通过心理电影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指导性心理电影赏析对提高大学生的意义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量表总分均具有显著地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心理辅导方案完整、合理是心理教育和干预成功的保障,影片的恰当选择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二)“观影疗心”的选片原则要遵循价值观、共感性、境界性、时效性和系统脱敏的原则。
选片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每部电影都有其“目标观众群”,观影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等都是影响心理辅导教师选片的因素,选片应建立在对来访者或同类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对象预先评估的基础之下进行的,如果电影中的故事与来访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则更容易触动来访者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情节。电影故事本身是否有吸引力也是心理辅导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来访者能够为电影所表达的故事所吸引,无疑是治疗良好的开端。如电影《小鞋子》、《肖申克的救赎》对有消沉绝望症状的有积极的作用。《小鞋子》表现了两个普通儿童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影片中的小主人公自然、质朴的真情,让我们在平凡的事件中找寻到了生命的哲理,带着我们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励志片。主人公因冤狱错判30年,从近乎绝望到默默坚持在狱中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雨夜坚韧的出逃,在重获自由时的咆哮,足以感染每个深陷绝望难以自拔的人。《阿甘正传》对改变自卑失落的心理症状极为有效,观影者可以得到发自内心的鼓舞和自信。从电影咨询与治疗的角度来说,电影故事的治疗效果,并不取决于其故事情节是否曲折复杂,而在于其是否微言大义,在指导性赏析过程中,是选取片段还是整部电影,取决于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需要,还要根据系统脱敏的原理,可以把观影者的问题分为若干等级,逐步解决。
(三)“观影疗心”可作为团体辅导的重要形式。
组织观看电影和集体讨论指导性心理电影赏析是开展团体辅导的关键环节,以此引发团体成员特定的情绪和情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团体成员通过观影,一方面可以调解心理状态,释放压抑的消极情绪,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观影同电影作品产生共鸣,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愿意去表达自己,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通过集体讨论,团体成员能够更好地把握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领会影视作品蕴含的意义,即使在观影中无法明晰的认识豁然开朗而为之心灵颤动,又通过相互分享、共同讨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双方对于电影的理解也逐步深入。
“观影疗心”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具有陶冶情操、净化情感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其积极功效必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具人文性,理性和艺术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走向生活化与生命化的教育,成为真正走进大学生内心的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的认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增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锦上添花。
作者简介:李卫平,1970年12月出生,阳光心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研究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内蒙古心理学会会员,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高校教育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撰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4部门举办的全区高校网络思政创新工作成果评选中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