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竹编
竹编是我国非遗之一,原本挺拔的竹子,通过选料、裁料、破篾、打磨等极耗时、重复再重复的步骤,成为一条条薄薄的篾丝,手艺人把篾丝再加以编织,一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就在他们指尖诞生。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发现竹子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编织难度。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篱丝交集,一编一织,编织出中国人一种“竹”的审美,对我们而言,朴与华,柔与韧,都自成一道美丽风景。瓷胎竹编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的造型多变,装饰特色富有形式感和节奏感,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