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纵情天下的黄梅戏

  • 2022.12.10
  • 校园生活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黄梅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雏形。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角色行当则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较之京剧戏服,黄梅戏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多了清雅秀丽、自成一段风流。黄梅戏妆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建国初期逐渐确立起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并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黄梅戏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较高的声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我们要加强传承利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