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追的星 | “氢弹之父”于敏
【题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党的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榜样和楷模。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为了我们党的事业的不断推动,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在大我和小我中决然的选择了大我,在大我中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着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给我们以感动和启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将每周推出“我们应该追的星”专栏,愿他们的付出能被我们铭记,愿他们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20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